当前位置:首页>>检察业务>>民事检察
民事检察
民法典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
时间:2025-05-21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五一劳动节将至,为进一步增强广大职工的法治意识,提升自觉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今天,芜检君为大家整理了民法典及其他法律法规中与劳动者权益相关的热点法律问题。


一起来了解下吧!


1. 企业合并或分立了,劳动者向谁主张权利?


芜检君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十七条:法人合并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合并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法人分立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分立后的法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合并前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合并后的单位承担用工责任;用人单位分立前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分立后的实际用人单位承担用工责任。如用人单位分立为若干单位后,具体承受劳动权利义务的单位不明确的,由分立后的单位共同承担用工责任。



2. 用人单位解散时,如何处理工资和社保?


芜检君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十条:法人解散的,除合并或者分立的情形外,清算义务人应当及时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法人的董事、理事等执行机构或者决策机构的成员为清算义务人。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清算义务人未及时履行清算义务,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主管机关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在用人单位因解散而终止劳动合同时,应当对劳动者的工资、补偿金、社保费等权益进行清算,清算义务人为用人单位的董事、理事等执行机构或者决策机构的成员。



3. 用人单位可以收取劳动者的身份证、毕业证原件吗?


芜检君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三条: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四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4.企业调整劳动者薪酬和岗位超过三个月的,劳动者还可以反悔吗?


芜检君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条: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四十三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变更劳动合同,虽未采用书面形式,但已经实际履行了口头变更的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变更后的劳动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且不违背公序良俗,当事人以未采用书面形式为由主张劳动合同变更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5.工伤职工有无权利要求撤销显失公平的协议?


芜检君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 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如果工伤职工在没有认定工伤、没有鉴定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和用人单位签订了金额相对较低的赔偿协议,劳动者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伤残鉴定结果之日起一年内(或自工伤私了协议发生之日起五年内)行使撤销权。



6.劳动合同无效的,职工领取的报酬是否要返还?


芜检君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八条: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由此可知,即使劳动合同无效,但劳动者提供了劳动义务,既成事实,所以,应参考相同或类似的岗位的报酬给予相应的待遇。



7.职工可以拿用人单位的财产抵拖欠的劳动报酬吗?


芜检君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四十八条:债权人留置的动产,应当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但是企业之间留置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用人单位对其财产享有物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因不属于同一法律关系,故不得私自留置并处置用人单位的财产。但劳动者可以申请支付令或提起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并保全用人单位的财产,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