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检察院始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积极推进“检察护企”“检护民生”专项活动,打造“山水益心”公益诉讼党建品牌,促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在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方面推出创新举措,让公益诉讼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注重政治引领
筑牢“山水益心”发展根基
一是强化理论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执法司法创优年建设,依托“三会一课”、政治轮训、培优午学、同堂培训和专题研讨等活动,将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引导干警将讲政治贯彻工作始终,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打造一支讲政治、讲忠诚、讲担当的公益诉讼铁军。二是明确目标导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找准检察履职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生态环境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传统文化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特殊人群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以“老中青”结对帮扶开展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干警线索研判、履职办案能力。三是强化组织领导。聚焦辖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制定“雷霆护绿”专项行动方案,坚持全院上下“一盘棋”思想,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进一步夯实责任,明确分工,发挥党员干部头雁作用,开展“检察长周末在现场”活动,营造共同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良好氛围,有力守护绿水青山。
创新工作举措
丰富“山水益心”发展实践
一是创优渠道提质量。充分运用“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从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中招募公益诉讼志愿者58名,借助公众力量,通过线索提报、参与听证、跟踪监督、整改评估等方式提升公益诉讼线索质量。建立《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机制》,实现公益诉讼线索的双向转化。依托12309检察服务平台,关注社会治理难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依法能动履职,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二是多元履职强参与。建立“检察官+技术人员”办案模式,通过“快检实验+无人机勘测”收集固定证据,实现书面审查向实地勘验转变。充分利用“外脑”智力支持,邀请特邀检察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听证、磋商20余次,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大力推进大数据赋能,自主构建耕地保护法律监督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线索600余条,督促整治耕地面积500余亩。三是精准打击固质效。繁昌区检察院立足于繁昌区域特色,以山水益心”品牌建设为载体,制定“雷霆护绿”专项行动方案,对发现的污染企业重拳出击,精准监督,通过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整治固废6万余吨,规范处置建筑垃圾50余吨。深入人居环境治理,集中处置废弃菌棒4000吨。聚焦农村黑臭水体,督促系统治理河域面积10.5平方公里。同时以“可诉性”提升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的精准性、规范性,提起行政公益诉讼2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件,督促行政机关主动履职,民事违法主体主动承担生态损害赔偿2.1万元。
凝聚社会共识
建立“山水益心”发展机制
一是构建内部“同心圆”。依托特色地理位置,聚焦检察职能锻造过硬执行力,制定《芜湖市繁昌区人民检察院助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繁昌)经济带的十项措施》,成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专业化办案团队,完善线索移送机制,实现全院各业务部门办案信息共享、办案举措联动,用检察一体化履职助力美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二是拓展外部“朋友圈”。通过“府检联动”平台,加强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河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构建协作联动的大党建格局,以多方合力共同守护繁昌天蓝、地绿、山青、水净。与铜陵市义安区人民检察院签订《关于长江流域荻港断面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跨行政区划管辖协作意见》,着力解决长江流域荻港断面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跨行政区划管辖问题,推动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与繁昌区生态环境分局、芜湖市公安局繁昌分局共同制定了《芜湖市繁昌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府检联动工作机制》,建立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和检察监督有序衔接机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合力。三是构建社会“宣传网”。结合全省检察机关“生态检察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主题宣传周及民法典宣传周活动,通过进机关、进企业、进现场宣讲,将环境保护宣传关口前移,让企业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产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总结经验做法,撰写典型案例,有效展示公益诉讼成效,提高群众知晓度,办理的新港取水口环境污染案成功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千案展示”案例。